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植物被动物吃掉似乎天经地义。然而,在广博的植物世界中,却有一类奇异有趣、本领非凡的植物,不但能捕捉活的昆虫,甚至能捕捉象青蛙、蜻蜓、小鸟之类的小动物。这类特殊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或食肉植物),它们用胶液、滑溜的叶面、针刺、弯曲的叶等来捕捉动物。
食虫植物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球已知的食虫植物约有500多种。常见的有猪笼草、瓶子草、茅膏菜、捕虫堇等。
食虫植物喜好吃荤的原因在于:它们的生活环境大都贫瘠而缺氮;其根系又不发达,有的甚至完全退化。于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食虫植物的叶片逐渐演变,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捕虫器,以捕食昆虫来补充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氮。
食虫植物的捕虫方式奇特多样,有的设陷阱来捕获昆虫,有的叶片上分泌出粘液将昆虫粘住。依其捕捉猎物方式的不同,食虫植物可分为被动捕捉型和主动捕捉型两类。前者以香甜的蜜汁和鲜艳的色彩来引诱昆虫,进而不动声色地将其囚禁起来,再消化吸收。如猪笼草、瓶子草、茅膏菜;后者则需要通过自身的主动运动来捉住昆虫,再慢慢享用,如捕虫堇、狸藻。
猪笼草的叶笼(左上)——即捕虫袋的形状特别象南方人用来装猪仔的猪笼,由此得名。这形状奇特,色彩缤纷,鲜花般的捕虫袋对昆虫颇有吸引力。光滑的袋口和平时半开的盖子上还生有蜜腺,能分泌出甘甜的蜜汁来诱引昆虫。当这些小猎物飞来吃蜜时,一不小心就会滑入袋中,掉进袋底的“液池”中,然后被含有蛋白酶的消化液消化分解掉,成为猪笼草的美食。
瓶子草(右上)瓶状叶的内壁十分光滑,且生有蜜腺,瓶壁上生有一排排尖刺状的倒毛,仿佛强壮的卫士可以帮助捕捉昆虫和阻挡昆虫逃生。瓶底的液体,则是瓶子草囚禁并淹死猎物的“水牢”。
捕蝇草的“诱捕器”为可随意开启两半叶片,形如贝壳,平时张开,叶片向外弯曲。当昆虫爬上叶片吃蜜时,若不慎触动它的激发刚毛两次或两次以上,或在数秒内至少触动两根激发刚毛,诱捕器就会在20~40秒内闭合起来,且叶片向内弯曲,叶缘上的刚毛交错扣合,迅速将猎物禁闭其间。同时,叶片上的紫红色腺体分泌出强酸性的消化液将其分解消化掉。
捕虫堇的叶尖向外弯曲,叶缘却向内弯曲。当昆虫受其艳丽花朵的吸引,飞到叶片上时,就会被叶片上有柄腺体分泌的粘液粘住,不甘就范的昆虫往往拼命往挣扎,于是叶缘向内卷紧,将其裹入其中,使之无法逃逸。叶片上无柄腺体随即分泌出消化液,对虫体进行消化。
毛毡苔的茎端长着像衬衫扣子那么大的圆叶,每一片上都有着150根以上的紫色触须,长在叶心的较短,长在叶缘的最长。每一根都在末端作椭圆形的肿胀,宛然粉红色的小球,小球分泌有晶莹透亮、红色“露珠”般的一层粘液。对于蚊蚋和其他有翅膀的小昆虫,那些粘液是要命的。它们只须碰到两三根触须便会给紧紧粘住了。此时,触须便活动起来,像手指抓东西一样,将昆虫移到叶心。周围的触须也一齐弯向昆虫,混合胶液,把它牢牢按住。尽管昆虫拼命挣扎,却已在劫难逃,通常不到一刻钟便被淹死在粘液里。(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