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国内各棉区均有分布和为害,北方棉区比南方棉区受害严重。棉铃虫为多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能为害小麦、玉米、高梁、大豆、豌豆、苜蓿、芝麻、番茄、辣椒、向日葵等作物。
为害症状
棉铃虫2代:以为害生长点及附近的顶尖和嫩叶为主,使棉花顶尖不生长,侧枝生长较快,造成“破头病”棉;嫩叶为害后形成缺形,有细虫粪,并有许多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花被害后,雄蕊和花柱被吃掉,花开后呈“风车”状,不能结铃。
棉铃3、4代:主要以为害幼铃为主,棉铃基部有蛀孔,孔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棉铃部位成为僵瓣。
生活习性
棉铃虫在辽河流域和新疆大部棉区,一年发生3代;黄河流域及部分长江流域棉区一年发生4代;长江流域以及以南棉区一年发生4~5代。全国以黄河流域棉区常年发生较重。
一般第一代棉铃虫不为害棉花,而为害小麦和其它早春作物。成虫在夜间活动,飞翔力较强,有取食花蜜补充营养的习性,对高压汞灯和黑光灯以及萎蔫的杨树枝把有较强的趋性;白天潜伏在植物丛间不动,成虫产卵为散产,2代多产于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于叶背面,以后各代集中产卵于上部嫩叶、蕾及铃的苞叶上。
幼虫有转移为害的习性,一头幼虫可咬食蕾铃10~15个,6龄开始落土作蛹室化蛹。
一般来说,在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90%时,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有利。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处于浸水状态蛹常大量死亡。降雨对卵和初孵幼虫有冲刷作用,尤其是骤雨。
棉花与玉米、高梁间作可以减少棉花上的卵量,而与小麦、豌豆等作物间作则有利于棉铃虫发生。
棉铃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如赤眼蜂寄生卵、齿唇姬蜂、茶沟茧蜂、绒茧蜂等寄生幼虫;草蛉、瓢虫、小花蝽和蜘蛛类等捕食卵和初孵幼虫,对棉铃虫的为害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加强田间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⑵适时间苗、定苗、整枝、打顶、打空枝和打边心等,并及时带出棉田集中处理。
⑶选种抗虫品种(系),例如抗选1、2、3、4号,U82-1,中植372等。
⑷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如每亩棉田种植玉米、高梁100~150株,能较明显地减少棉上棉铃虫的落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⒉生物防治
⑴以菌治虫,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Bt制剂及棉铃虫病毒制剂。
⑵以虫制虫,通过推行棉麦套种,棉花与油菜间作等方式保护棉田有效态天敌,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⑶使用生物性农药,如灭幼脲、爱福丁等生物性农药。
⒊成虫诱杀技术
⑴灯光诱杀成虫用高压荧光汞灯、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尤其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可减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灯距200米左右。
⑵杨树枝把诱杀每亩用杨树枝把10把左右,效果显著,此外应用性诱剂效果较好,可减少棉田有效卵量。
⒋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第2代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采用“雪花盖顶”的方式,第3、4代棉铃虫的防治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主要药剂有:
①2.5%抑太保或卡死克乳油稀释1000倍;
②24%万灵水剂稀释1000~1500倍;
③25%甲胺磷乳油稀释1000~1500倍;
④50%甲基1605乳油稀释1000~1500倍;
⑤75%硫双灭多威可湿性粉剂稀释1500~2500;
⑥20%硫丹乳油300~500倍;
⑦50%久效磷乳油或25%甲胺磷乳油稀释100~200倍,在2代卵孵化期点心,保顶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