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分享
首页 > 美文 > 花卉 > 豆荚螟

豆荚螟

评论:0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豆荚螟为世界性分布的豆类害虫,我国各地均有该虫分布,以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受害最重。豆荚螟为寡食性,寄主为豆科植物,是南方豆类的主要害虫。

  为害症状
  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被害籽粒重则蛀空,仅剩种子柄;轻则蛀成缺刻,几乎都不能作种子;被害籽粒还充满虫粪,变褐以致霉烂。一般豆荚螟从荚中部蛀入。
  生活习性
  豆荚螟随地区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一年可发生2~8代。越冬代成虫在豌豆、绿豆或冬季豆科绿肥上产卵发育为害;第二代幼虫为害春播大豆或绿豆等其它豆科植物;第三代为害晚播春大豆、早播夏大豆及夏播豆科绿肥;第四代为害夏播大豆和早播秋大豆和早播秋大豆;第五代为害晚播夏大豆和秋大豆。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6厘米深处结茧越冬,也有少数地区以蛹越冬,也可在晒场周围表土下结茧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叶背、茎上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后当日即能交尾,隔天就可产卵。每荚一般只产1粒卵,少数2粒以上。其产卵部位大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在叶柄等处。在大豆上尤其喜产在有毛的豆荚上;在绿肥和豌豆上产卵时多产花苞和残留的雄蕊内部而不产在荚面。
  初孵幼虫先在荚面爬行1~3小时,再在荚面吐丝结一白色薄茧(丝囊)躲藏其中,经6~8小时,咬穿荚面蛀入荚内。幼虫进入荚内后,即蛀入豆粒内为害,3龄后才转移到豆粒间取食,4~5龄后食量增加,每天可取食1/3~1/2粒豆,1头幼虫平均可吃豆3~5粒。在一荚内食料不足或环境不适,可以转荚为害,每一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豆荚螟为害先在植株上部,渐至下部,一般以上部幼虫分布最多。幼虫在豆荚籽粒开始膨大到荚壳变黄绿色前侵入时,存活显著减少。幼虫除为害豆荚外,还能蛀入豆茎内为害。老熟的幼虫,咬破荚壳,入土作茧化蛹,茧外粘有土粒,称土茧。
  豇荚螟喜干燥,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地势高的豆田,土壤湿度低的地块比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结荚期长的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的品种较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豆科植物连作田受害重。豆荚螟的天敌有豆荚螟甲腹茧蜂、小茧蜂、豆荚螟白点姬蜂、赤眼蜂等,以及一些寄生性微生物。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合理轮作,避免豆科植物连作,可采用大豆与水稻等轮作,或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方式,减轻豆荚螟的为害。
  ⑵灌溉灭虫,在水源方便的地区,可在秋、冬灌水数次,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在夏大豆开花结荚期,灌水1~2次,可增加入土幼虫的死亡率,增加大豆产量。
  ⑶选种抗虫品种。种植大豆时,选早熟丰产,结荚期短,豆荚毛少或无毛品种种植,可减少豆荚螟的产卵。
  ⑷豆科绿肥在结荚前翻耕沤肥,种子绿肥及时收割,尽早运出本田,减少本田越冬幼虫的量。
  ⒉生物防治
  于产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对豆荚螟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可施用白僵菌粉剂,减少化蛹幼虫的数量。
  ⒊药剂防治
  ⑴地面施药
  老熟幼虫脱荚期,毒杀入土幼虫,以粉剂为佳,主要有:2%杀螟松粉剂,1.5%甲基1605粉剂,2%倍硫磷粉等每亩1.5~2千克。
  此外,90%晶体敌百虫700~10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也有较佳效果。
  ⑵晒场处理
  在大豆堆垛地及周围1~2米范围内,撒施上述药剂、低浓度粉剂或含药毒土,可使脱荚幼虫死亡90%以上。

(haopet123.com)
相关贴士
评 论:
 
贴士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