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wood等人(1978)曾研究了大山雀在牛津附近森林中连续12年的生植情况并得出了下列结论:大山雀近亲交配后代的死亡率约比非近亲交配后代的死亡率大7%,但存活个体的生活力和生殖力表现正常。1977年,Packer发现,狒狒的近亲交配可使后代的生活力下降40%。
一般说来,在自然条件下,动物近亲交配的机会很少。就拿大山雀来说吧,由于雌雄两性离群疏散的远近不相同,它们之间是很难发生近亲交配的。雌性大山雀比它同窝长大的雄性大山雀会更远地迁离它们的出生地。像角马、织巢鸟和琼岛这样的动物,虽然它们生活在极大的群体中,但这种群体几乎不表现出任何社会结构,因此,一个雌性个体同近亲雄性个体(父亲或兄弟)相遇和交配的概率,从统计学上讲是微乎其微的。灵长类和食肉类动物,因为群体比较小,近亲交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实际情况比人们按统计学所预测的要小得多,因为雌性后代或雄性后代(有时是两性)常常离开它们的出生群,加入到其他社群中去。
至于是哪一性留下来,哪一性迁出去,则要视动物的种类及其社会结构而定。野狗通常是雌性离开出生群,而雄性留下来。黑猩猩和阿拉伯知更鸟也是如此。而狮子、狒狒、罗猴)和大多数灵长动物和有蹄动物,则是雄性离开出生群而雌性留下来。也有两性同时外迁的,如大猩猩。
由此可见,借助于两性个体的外迁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近亲交配的发生。作为避免近亲生殖的一种行为机制,通过进化,外迁行为出现在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中。
(haopet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