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胸墨蛉蟋介绍
详细介绍

- 俗名别名:乌蛉、墨蛉、蚁蛉、油蛉、黑牡丹
- 英 文 名:Ohmschi & Matsumura
- 拉丁学名:Homoeoxopha lycoides
- 身高身长:5-7mm
- 体 重:48-70g
- 寿 命:9-11年
- 体态特征:全身墨黑发亮,前胸、背板赤黑色而得墨蛉雅号。体态娇小苗条,通体呈亮黑色。头小,前胸背板梯形,前狭后宽,与头部之间形成一明显“颈部”,整体形如一只大黑蚂蚁,因此又被称为“蚁蛉”。前翅半透明,狭长,略超过腹部末端,翅面有4个块状深色斑纹。后足股节外侧常具一深褐色条纹;三对足均为淡色。尾须细长,色较体色淡。 它的头胸节略带褐红色,体态小巧秀美,体表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被人们誉为“鸣虫黑牡丹”。
- 习 性:不爱阳光,喜欢略带湿润而较阴凉的环境。赤胸墨蛉蟋1年发生2代,第1代成虫出现在6-7月间,有时6月中下旬即可听到它动人的鸣叫声,但大多数要到 7 月的上中旬才放声齐鸣。这种第一代出现的墨蛉成虫称为夏墨蛉。第二代墨蛉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羽化为成虫,且不久以后就开始鸣叫,这代墨蛉常被饲养者精心照料让其越冬,所以被称作冬墨蛉。但由于其真正羽化成成虫的时间是秋季.因此也可称它为秋墨蛉。
- 历史起源:大约在数万年前,盲鱼的祖先被水流带到了只有很少光线或完全没有光线的地下洞穴内,随着漫长的岁月流逝,它的眼睛因无用武之地而退化,变成了今天的盲鱼。对于一般动物来说,没有眼睛简直是不能生活的,但盲鱼的眼睛虽然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却能够依靠其它器官的特殊感觉来进行正常的生活。它是一种游速很快的鱼,能够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动,不会在游动撞上水草、石块或其它的鱼。也就是说,眼睛的退化并没有给它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
- 叫 声:喜在傍晚和夜间鸣叫,在多云天气的白天也叫,声如“滴、滴、滴、滴(Di)……”,声调有抑扬变化,时而有小的变化,鸣叫时间长,每次可延续60分钟之久。
- 食 性:以植物鲜嫩的茎叶为食。
- 护 理:赤胸墨蛉蟋由于其性情和善,可以和其他同种和不同种的鸣虫同养。饲养夏墨蛉需要适当注意水分的供给,可喂给一些含水分较充足的食物,如水果中的梨子、苹果和削去红瓤和硬外皮的西瓜皮,以及南瓜、米粥等,喂饲的食物要经常调换,而且要求新鲜、卫生,吃剩的食物要及时清除干净。投喂的食物要切成小片或小块,因赤胸墨岭虫体太小,要防止较大块的食物在饲养器内滚动时将虫压死或砸死,或粘性太强的米粥类食物将虫粘死。赤胸墨蛉既可听赏又可观赏。
- 购买须知:为南美短鲷种类最多的一属,目前已经发现不下六十多种的同类变异型品种。较常见的品种有:野生阿卡西、黄尾、红尾、白尾等自然型等等,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人工筛选育种;价位再高一点的就是经过颜色体型的筛选,经人工育种配对而繁殖出颜色鲜艳的子目代,例如目前水族市场上所见的超红尾阿卡西、双红尾阿卡西等等;还有一种就是较稀有的品种,如阿莲卡阿卡西、泰菲阿卡西等等。在选购阿卡西短鲷的时候,除了观察它们的游姿、体色是否正常之外,还要注意体型上的选择,驼背、脊柱弯曲或尾鳍下垂的阿卡西短鲷个体就要尽量避免挑选。
- 繁殖方式:卵生
- 性 成 熟:8-9月
- 怀孕周期:28-30天
- 每胎产子:4-6个
- 全年交配:一年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