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红玫瑰鹦鹉介绍
详细介绍

- 俗名别名:七草
- 英 文 名:Crimson Rosella
- 拉丁学名:Platycercus Elegans
- 身高身长:32-37cm
- 体 重:公犬45-60磅、母犬35-50磅
- 寿 命:9-11年
- 体态特征:玫瑰鹦鹉羽色十分美丽鲜艳,深红玫瑰鹦鹉幼鸟时期的羽色与成鸟差异甚大,幼鸟的羽色为橄栏绿与灰绿色,随着时间会慢慢改变,之后羽色会呈红绿蓝参杂,到了15个月大时才会完全蜕变为成鸟的颜色,公鸟的头部较大较平,喙部也较大,若要分辨幼鸟性别,头部及喙部是较明显的分辨部位。
- 习 性:它们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经常可在年雨量超过500公厘的森林中发现牠们的踪迹,北部地区的族群喜爱栖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m皆可发现其族群,南部地区的族群则活动于各种高度的区域,野外的深红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通常4-6只成群活动,偶尔会与东玫瑰鹦鹉聚集在一起,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公鸟会靠近母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公鸟会有喂食母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
- 历史起源: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的数量稀少,曾引进(包括逃脱的笼养鸟)到许多国家,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顺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国、日本、美国、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伦比亚、社会群岛、纽西兰、阿曼等国家,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族群在1950年时引进后却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后代。
- 叫 声:纺织娘鸣声很有特色。每次开叫时,先有短促的前奏曲,声如“轧织,轧织,轧织(Ga-Zhi),……”,可达20-25声,犹如织女在试纺车;其后才是连续“织,织,织(Zhi)……”的主旋律,音高韵长,时轻时重,犹如纺车转动。
- 食 性:蔬果类。
- 护 理:新引进饲养的鸟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能耐低温,成鸟较有侵略性,购买时注意公鸟是否对母鸟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喜爱啃食树枝,提供混合种子谷物饲料做主食,建议时常喂食蔬果类食物。
- 购买须知:西伯利亚哈士奇犬最主要的犬种特色是中型体型,中等骨架,均衡比例,轻快步态,正确被毛,愉悦的头部及耳朵,正确的尾巴及良好的个性。任何如骨头太粗大重,笨拙或紧缩的步态,太长或粗硬的被毛等外观均应扣分。西伯利亚哈士奇犬不可表现出拉货车犬那种粗重或粗鲁的感觉,也不可太轻太柔弱而给人只能短跑的感觉。不论牡母犬,西伯利亚哈士奇犬都给人非常有耐力的印象。另外除了已经述及之缺点之外,一般犬种列为不佳的明显体构上缺点,即使犬种标准中未加以明确规范,西伯利亚哈士奇犬同样也可适用。西伯利亚哈士奇犬最重要的特色是它的性格。如果具有任何攻击性便不能成为狗团队之了,因此作为雪橇犬的西伯利亚哈士奇犬,如有向其他犬只攻击倾向,应该要受到扣分处罚。为了避免繁殖出具有攻击性的狗,早期楚克奇族在繁殖时,即把除了领队犬之外的犬只阉割。事实也显示,这些被去势的狗不但不会打架,也因此可减少其新陈代谢,以配合有限的食物供应。另一方面也确保只有最佳的犬只会被利用来繁殖。西伯利亚哈士奇犬在极地犬种中独具中长度被毛,和阿拉斯加雪橇犬、萨摩耶犬等具有的长而粗糙被毛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各自原产地的气候差异。西伯利亚哈士奇犬的原产地气候和地形所形成的冰球,对长毛犬种会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楚克奇人有意无意地便把狗的被毛,繁殖成可以忍受极地气候,又可保护不受冰球侵害的毛型。也因此西伯利亚哈士奇犬决不可有长而粗糙的被毛。西伯利亚哈士奇犬的毛长大概在一至三寸间。
- 繁殖方式:卵生
- 性 成 熟:8-9月
- 怀孕周期:28-30天
- 每胎产子:4-6个
- 全年交配:一年两次